学习盐城经验 赋能铜川发展

——铜川市科级干部进修班学员赴盐城开展实践教学

来源:教务处 发布时间:2025-06-23 16:46

为筑牢党性根基、提升科级干部综合素质,6月15-20日,铜川市委组织部、市委党校组织全市科级干部进修班51名学员赴盐城市委党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。此次学习以“实地研学+理论赋能”双轮驱动,深度融合盐城红色文化、生态治理与基层党建等先进经验,为学员带来沉浸式能力提升体验,搭建起东西部地区干部教育协作的新桥梁。

实践研学取经:沉浸式解码铜川发展动能

学习期间,学员系统聆听四场专题课程。在《长三角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践与启示》中,盐城“一网通办”改革的“用户导向”服务理念,引发学员对铜川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的深入思考;《盐城:从“黄海之滨”到“长三角中心区城市”的跨越密码》以“盐城港集装箱吞吐量十年增长300%”“新能源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5%”等实践数据,揭示沿海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升级路径;《铁军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党性淬炼》结合新四军“铁的信念、铁的纪律”精神内核,阐释红色基因的当代转化逻辑;《新时代党性修养的“知行合一”实践——从党章党规到行动自觉》课程采用“党章溯源+案例教学”模式,将理论学习与铜川“转型发展、党建提质”需求紧密结合。学员围绕“东西部产业协同发展”深入研讨,提炼出“红色资源联建、绿色产业互补”等发展思路,推动“长三角智慧”与铜川发展需求加速融合,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。

生态治理寻策:黄海湿地启示两山实践新篇

生态治理是盐城的“金字招牌”,更是铜川转型发展的必答题。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学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,见证丹顶鹤栖息地从“围垦养殖”到“退圩还湿”的生态蝶变。保护区“鸟类种类从1983年170种增至412种”的监测数据,直接启发学员提出“铜川沮河流域鸟类栖息地修复需建立‘物种数量—生态补偿’动态机制”的建议;在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“麋鹿野放”工程中“生态修复—旅游开发—科普教育”的产业链构建模式,让学员形成“铜川北部山区可探索‘生态修复+红色旅游’价值转化路径”的具体构想。这些来自黄海之滨的“生态答卷”,正为铜川破解“资源型城市生态修复”难题提供解题思路。

党建经验互鉴:盐铜模式碰撞激发治理火花

走进潮间带艺术村兴农学堂,“党建+艺术+乡村振兴”融合模式释放强劲动能——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1.2万元跃升至2024年3.5万元,六年增长近3倍,让铜川干部深切感受党建引领的实践伟力。在亭湖区,“党员中心户+乡贤议事会”治理机制与铜川“红色网格”管理经验深度对话,新城街道“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的“盐城方案”与铜川“社区微治理”路径相互激荡,两地干部围绕基层治理难点展开深度研讨,在服务流程优化、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诸多创新思路。

红色基因联动:南北老区共拓教育协作路径

在新四军纪念馆,“四个一”沉浸式体验(观看《铁的新四军》纪录片、聆听“八女投江”盐城抗战分支事迹、重温入党誓词、参与《铁军魂》情景党课)直击心灵。当舞台剧演绎“盐碱地建根据地”情节时,学员结合照金老区“山地游击战”历史,与盐城党校教师现场研讨《南北红色教育基地课程互嵌方案》,提出“照金精神+铁军精神”跨省研学线路构想。

这场跨越山海的学习之旅,不仅是经验的“引进来”,更是思维的“跳出去”。为期5天的“双向赋能”研学活动,通过“理论授课+现场教学+党建对话+红色教育”多维融合,推动铜川干部完成“跳出西部看西部”的思维革新,更促进铜川与盐城在党建引领、生态治理等领域展开深度协同探索。当盐城“向海发展”的开放基因遇见铜川“转型突围”的实干品格,这场“盐铜对话”恰似黄海之滨的浪潮与照金山脉的山风相撞——两地在红色资源开发、绿色产业协作等领域深入研讨,碰撞出诸多创新思路,孕育着东西部协同发展的时代新篇。学员们表示,将以“思维破冰”激发“行动突围”,熔铸“铁军精神”与“照金精神”为奋进火炬,让长三角经验在铜川转型沃土中绽放务实之花。

分享: